那年,在台湾。
在去年跨年的时候去了台湾度假,跨过13年的圣诞节和14年的元旦,整个旅行前后15天。
(如果只是想看照片,播放这个视频就好了。)这个视频我同时在优酷和油管上面分享了。但是介于油管网站可能给中国大陆的朋友无法观看,所以在优酷上面作为一个备选的。而我这篇文章里面的这个视频则是vimeo上面的,主要是因为vimoe这个网站的视频是不会有广告的,而且相对于我这里的设置什么的稍微方便点。虽然vimeo这个地方,只要成为付费会员,就可以多很多易用性的功能,比如在站外的分享和内嵌式的调试要好很多。没有指望我这个摄影的小博客带来什么盈利,只要方便就好了。
说到台湾这个地方,我也是第一次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从下了飞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觉得这个地方很亲切,似曾相识的那种亲切。特别是当我开始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我会觉得这个地方我曾经来过,或者是自己在脑海中有这样经历。不像那种因为看了电视/电影里面的场景那种“曾经见过”,而是真的觉得自己这个地方我曾经真的真真切切的来过,真的有踏上过这片土地。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是跟我们在大陆长大的人有着差不多的文化,说着相同的语言,只是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好像真的隔着很多一样。绝大部分的台湾人都很友善,整个旅程都很愉快。不过也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在垦丁的时候,我跟同去的小伙伴兼导游租了自行车,可能因为我们骑行很慢的原因,有一位嚼着槟榔的大叔在后面开着小车不停的嘀我们,导致我们差点打架了。当然,虽然有这样一件事情,还是让我对台湾这个地方的印象很好。
15天时间环岛,让我对这个地方是感觉那么的不足够。主要原因是因为行程是真的很紧凑,跟我想要的那种每到一个地方慢慢的去走过的那种想法不一样。而且更多的时候真的有点像是走马观花的看,然后我想要拍的照片是真的没有时间好好的去记录。所以,在我的脑海里面我觉得台湾这个地方我还是想要再去的,而且希望下次去的时候可以慢慢的去经历。不需要走过很多个不同的城市,可以只是在几个城市呆着,然后慢慢的多玩一些。可以带着相机尽可能的多走一些街道,尽量的可以多去跟一些不同的有交谈,然后尽可能的去拍下一些会让我满意的照片。
我忘记从哪里看到这样一个观点,在所有的不同摄影类别里面,street photography是最需要靠热情和喜欢来坚持的。的确如此,street photography这种东西,不会给你带来什么直接的经济收入,也不可能让你有更多名气上的长进。更多的只是可以跟那些喜欢这类照片的朋友分享而已。这个观点确实很正确,更重要的是如果任何人street photography的初衷是为了名或利,那么你拍出来的照片肯定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做的。我对于street photography的理解更多的是种记录,是一种生活旁观者的角度去记录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的故事而已。这种摄影不像风光那样的可以让人感觉大气,也不像人像那样可以让被拍的人开心愉悦或者是观者那样的赏心悦目。所以street photography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很boring的东西,但是我觉得对于参与者,特别是拍摄者是一种特别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因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只会发生一次,错过了一次就永远的错过了。也正是因为这个,street photographer对于自己的一些能力的培养和自己视角是需要不断的培训和挑战自己的。
台湾的人文是有很有趣的,每个人都很礼貌。在街上行走的人们没有什么大声喧哗的,好像生怕打扰到在路上的其他的行人。更多时候我觉得台湾的人很专心的做好自己的事情,走在街上都是那种匆匆忙忙的,在地铁里面的人们更多的是看着自己的手机、戴上耳机,然后等到了自己的那一站就起身走开。对了,台湾的低头族好像是真的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台湾这个地方在这个方面的科技发展的确不错,比如像HTC这种在世界智能手机市场的大牌子的发源地,所以很多人都用着这个牌子的手机。当然iPhone还是感觉是台湾第一大的品牌,然后也有很多三星和其他的牌子。
台湾人说话都很温柔,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我们从小看的那些台湾的电视剧里面那些人的“台味”普通话,然后记得当时读书的时候身边有很多女同学都会模仿这样的强调说话,总觉得怪怪的。但是在台湾的时候,自己总是跟小伙伴说我想要去找台湾的妹子搭讪,只是为了想要听台妹说话。哈哈,这样的简单的猥琐的想法听起来是很不好,但是我想对于大部分的男孩子去台湾旅行的,都会做的事情吧。
虽然,我说总是“嚷着”要跟台妹搭讪,但是实际上也没有怎么搭讪,只是一个想法而已。随着在台湾待得的时间过了第三天后,开始适应了台湾的普通话了。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适应能力强,还是说台妹说的普通真的很好听的原因,就觉得这种方式的说话也许就是真的他们那个地方特有的一种象征吧。后来旅行结束的时候,离开台湾的时候就开始想念那种普通话了,那种很有意思的、有礼貌、哪怕是在吵架都不会听出冒犯的普通话。
去了台湾,当然需要说吃的。台湾的小吃真的多,而且都特别的便宜。那个时候自己减肥算是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但是没有怕反弹什么的不敢吃。而是更多会去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在台湾旅行所有的开销1/3是给吃的,这辈子也许我都改不了是一个吃货的事实,特别是去了台湾之后,我觉得对于美食我是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的。台湾的小吃,大部分的时候都可以感觉到他们的用心,说不上都很精致,但是可以从小贩那里感觉的到他们在制作这些小吃的时候,他们是真的用心在做这些吃的。
在台湾吃的小吃比吃的正餐多多了,因为当时心里想着就是不能够措施这样一次机会。虽然每次吃完想到卡洛里摄入量的时候总是会罪恶一下,但是每次都会在看到下一个小吃的时候把这种罪恶完全忘记掉。我不知道这种想法是我这个吃货独有的,还是有很多其他去过台湾的人也有相类似的感觉。当时的想法就是,管她三七等于多少呢,吃了再说。
台湾的街道不想北京上海那样的宽大,更多的像是那种老街,而且越往南边走这种感觉越明显。特别是在台南的时候,那座古城里面现代建筑和有历史的建筑这种很和谐的在一起,让我总觉得他们在城市建设和规划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台湾旅行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新闻,好像说的是那个地方需要重新规划,然后有一栋楼需要拆迁。当时那个地方的政府领导把人家的一个店面强拆了,那个店面的老板就把这个政府告上了法庭,法庭宣布政府败诉,让那当地政府必须要按照原样子把拆了的部分按照原来的样子复原。当时觉得,台湾在民主方面确实做的很不错,起码他们是尽量去尊重每一个人的。
记得到高雄的时候,正好遇到了五月天在高雄开跨年演唱会,整个高雄是没有任何的酒店是可以定的到房间的,更不用说民宿了。所以当高雄歌迷跟五月天狂欢庆祝新年的时候,我们只好默默的去垦丁看第一道日出。
台湾的民宿是特别流行的,就是当地的居民把自己家或者是他们的一些房子弄成一个温馨的地方,有点像国外的那种很有爱的housetel一样。更重要的问题是,这种民宿能比一般的酒店设施什么的都好很多,服务更加人性很多,还有个原因是因为你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样式去挑选。每个地方可以供选择的民宿的确是太多了,而且台湾是专门有这样的网站做这样的预定的。所以,如果你想去台湾,就不要考虑酒店什么的了,一路民宿不会让你失望的。
台湾曾经被日本占领过一段时间,所以在台湾很多地方会感觉的到日本文化遗留下来的东西。比如宗教方面,我当时去的那个什么庙,更多的像是一个禅院而不是一个寺庙。更不像咱们国内大陆的那些铜臭味特别浓的寺庙了。
当时那个什么庙(我真的不记得名字了)玩的时候,觉得特别的自然和舒服。就觉得宗教的地方就应该是这样子的,让进去的人感觉的是心灵的安定,而不是激发你更加的不安或者是希望你“破财”才能“消灾”的这种感觉。当时那个庙,里面很多的菩萨的石雕都是从日本运过来,里面的工作人员很有耐心的回答我问的很多问题。好吧,我承认我当时是在寺庙里面找人家台妹搭讪听“台味普通话去了。”,嗯,寺庙里面,大不敬啊。
台湾的小商贩,在很多地方更加感觉像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商业的方式。就像清末民国时期,中国没有什么重工业,所以就是沿街的店铺。而且这种情况在越靠近南边的地方越浓厚,这也是让我感觉很特别亲切的一点。感觉很多我们一些老的传统和文化,只有在台湾才保留的好一些。也许是因为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太快了,那么进化的也就更快了,也没有多少人真的记得我们的老祖宗是怎么做生意卖东西的。
台湾的商贩好像还比较诚实,基本上我一路都没有遇到什么被坑的现象。也许是他们都很nice,所以我被坑了也不知道吧。但是很多时候看到他们给出的价格其实自己估量一下觉得很便宜,往往连砍价的欲望都没有,直接付钱拿起走人。然后说声“谢谢”,等着人家台妹回答“不会。”
台湾的公共交通不能说是很发达, 因为他们的火车什么的还是很老的,但是都是很有规律而且很准时的。这也是让我感觉特别的地方,他们可以把很多老久的火车收拾和整理的特别的干净整洁,让我感觉是做上老火车回到老的时代那样的感觉。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台湾的小绵羊的模特车真的很多很多啊。满大街都是的,感觉人手一辆。经常路过看到停摩托车的地方会震惊到台湾的人对摩托车的喜欢。
当时在旅行之前,是一整年的忙碌,那种超大压力的忙碌。很大部分的原因是我自己给自己的压力,那种只是单纯的想要做的更好的欲望。所以在旅行之前一直想着可以趁着这次旅行可以好好去领悟“收放自如”这种心态,所以在旅行中很多时候会发呆,绝大部分在坐车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呆呆的看着窗外听着音乐然后想着下一年的计划,想着自己的状态是不是可以调整的更好。所以同去的小伙伴很多时候被我这种状态搞得郁闷,以为我不想搭理谁的状态。
旅行到台中的时候,开始领悟到很多自己思考的一些“人生大道理”。觉得很多时候,更多的去关注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更加重要。我们总是在这个繁忙的节奏里面喜欢在别人的对自己的看法,而且很多时候在乎的是那种跟自己无关紧要人的那些看法。在台中那天,住的酒店是一家很有意思的,在市中心。那天晚上没有怎么睡着,只是突然觉得好像这个世界上真正在乎你的人很少,所以觉得干嘛要去照顾到那么多人的看法?虽然之前这个道理是懂得,但是并没有认真的做好。但是那天晚上彻夜的去思考,突然觉得是那种脚踏实地的领悟了。所以从那天之后,整个旅程好自己是有一些变化,像是一种进化,把自己根本不用去考虑的东西退化去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群居的社会,但是随着这些年来的科技变化我们却变得越来越个体了。每个人好像真的寂寞着或孤独着。寂寞和孤独是不一样的,说的俏皮通俗一点,寂寞是木有人搭理你,孤独是你不想搭理别人。但是我们总是希望身边可以还是有一群人,无关紧要的人无所谓,重要的是只是想要聚在一起好像真的不寂寞了。有些时候听起来还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但是自己想想还是很可悲的。可悲的是绝大部分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这点的存在,以为每天过的真的很好。当然,这种好不与不好没有什么绝对,只是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什么东西好于不好只有自己知道了,而且每个人都不一样的。
当时从台中之后,感觉自己的内心是变得越来越强大。不是那种什么野心、浮躁之类,更多的是更加坚定执着的认真的过好每一天,然后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做好,一步一步的走下去。这种有意思的状态是特别的有趣的,特别是当自己不管看着镜子看着自己的时候。当然,大部分看镜子的原因是洗完澡看自己是不是有胖,有没有瘦,肌肉怎样之类的。但是总是会让我感觉有一点点的不一样。
不断自己去寻找一种平衡,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变化的太快,我们的状态也是变化的很快,这样的变化不得不让我们特别的去注意自己的每个个体的状态。更加因为我还是处于一个二十几岁的小孩子来说,显得悠然重要。毕竟,很多事情需要我们自己考虑,自己去体会。那么更多的时候应该对自己诚实,对自己的感觉和感知诚实,然后做成最诚实的反应。只有诚实着下去了才会好的结果,这种结果不一定是让自己最开心喜悦的,但是一定是最踏实的,因为你对自己诚实了。
又要说说浮躁了。我记得我在之前的一些文章里面大概的说了一些,其实“浮躁”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想要“不劳而获。”这个答案是最根本、现实的解答,但是实际上面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不想要诚实的去面对自己,面对现在的这个自己,面对以后想要成为的自己。其实,就算你有很疯狂的梦想,当你诚实的去面对的时候,知道自己要去向哪边,然后诚实面对现在的自己去努力,这样的一种方式是最好的方法。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我们想法或是梦想听起来疯狂让人觉得不踏实和浮躁,更多或是说绝大部分原因是我们当下的状态让别人觉得你是个傻逼。没有什么到不了的地方,只有你没有坚持努力的信念而已。
这些道理,其实在我们社会存在了很久很久了,从老祖宗开始从猴子爬行进化到直立行走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只是我们这一代人忘记了差不多了而已。也许,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的确很多时候看起来有很多捷径可以走,但是往往这些捷径背后是让我们变得更加懒惰然后更加的不想要靠自己而是不断的钻牛角尖的想要去找捷径。我总是经常跟自己说“保持一个敬畏心态对待任何事情,对任何事情保持一个感恩的心态。然后用心做好每一件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所谓的捷径,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好的机会出现了而已。当这种好机会出现的时候,更多应该是去感恩,然后用敬畏的一种心态更加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东西,然后用心做好。然后利用这种机会让自己进步一点,这样子当那些可以给你机会或者是能给你指引捷径的人看到的话,你的捷径才会更多,你的机会才会更多。而不是只是觉得自己牛逼,这种机会和捷径是必须属于你的心态,那么久而久之,捷径就会越来越窄越来越少。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包括老天在内,都不会觉得你值得任何的东西。
圣经里面有一章节是写到《马太福音》的。但是有一个心理学家却因此得出一个社会心理学的结论,那就是《马太效应》。这个道理到现在广泛的适用于经济学中,也就是这样的道理。你不值得的拥有的东西会被拿走,连同那些本来就属于你的都一同拿走。听起来好残酷,但是确实就是这样的。因为更加关键的是你自己,不是外界。
摄影的这个道理也是差不多的。当然,我只能分享我自己觉得对的东西而已。肯定会有人不同意的,但是没有关系,因为这个东西只是面对我这个个体本身的,就不用去在乎那么多了。
当时在出门之前确实很纠结到底是带什么器材出门,到底是带着自己的尼康单反,还是徕卡,还是我的富士群们。是的,当时我的富士器材是用群来说的,有一整套X系统的镜头,机身。最开始是纠结于单反和自己徕卡,但是最后还是富士。那个时候对于出门的器材,还是宁愿多带,这样就可以面面俱到的多拍。换句话说,在那个时候的自己是在做加法。不像现在的自己,正在尽量的做减法。
当时我带的是两台富士X Pro 1相机,镜头分别是XF 14mm, 23mm, 35mm, 60mm原生卡口的镜头。那个时候自己还是跟富士是属于“热恋”器件,那个时候对富士的颜色,对富士的X Pro 1这种拥有自动对焦的数码旁轴确实着迷的不行。而且那个时候一直的想法是需要“travel light”,所以当时一个Billingham包包就可装下这么多器材的确开始觉得微单/单电系统是要统治世界的节奏了。
从去台湾回来这大半年,自己对于摄影的理解是有不少的深入,比如前面提到的“加法”和“减法”。这种加法、减法的理解,如果问大部分的喜欢摄影的人都会说“摄影肯定是需要做减法”之类的肯定的回答。可是自己觉得有些时候需要做“加法”,有些时候就必须要坚持“减法”。而不是哪一种必须要坚持到极端的,不过这当然是不同时期或者是不同人的理解不同罢了。
所以当时在结束台湾之旅的时候,自己想要的那种”收放自如的”状态是真的开始慢慢做到的。刚开始以为自己刻意去努力模仿的,但是到现在,这都九月底了,觉得这种状态更多的跟自己bounded together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想要纪念自己的努力,然后在加油吧。
这篇就这里了,接下来就都是照片了。